首页>热点 > >正文
保护与传承并重 非遗与时代共融
2023-08-03 09:52:04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阿拉善盟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注重发挥非遗的时代价值和社会功能,创新表现和传播方式,使多彩非遗充分吸收现代元素,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文化绽放出无限魅力。

前不久,在全国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阿拉善盟举办了主题宣传展示活动,现场为第七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蒙医药膳双锅汤疗法、描金漆绘画、梭梭柴建筑搭建技艺、药物“朝热拉乎”疗法项目保护单位授牌,展示了该盟骆驼骨雕、阿拉善仿古地毯、蒙古刺绣、马头琴技艺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成果,让大众近距离感受到了阿拉善非遗的迷人魅力,这既是阿拉善人共有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阿拉善博物馆、额济纳博物馆中建设非遗展厅,共展示近50个非遗项目,通过挖掘讲述每个项目所蕴含的时代精神,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非遗不仅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更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血脉传承的载体。为了让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质升级,阿拉善盟先后组织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庆活动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进卖场、进军营等活动,将长调民歌、蒙古象棋、沙力搏尔式摔跤、鹿棋、马头琴、陶布秀尔、萨吾尔登等非遗项目纳入民族中小学兴趣课,使多彩非遗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沙力搏尔式摔跤入选国家“优秀保护实践案例”,阿右旗沙嘎游戏项目与额济纳旗非遗进景区活动分别被评为全区“非遗进校园”“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

近年来,阿拉善盟坚持“以保护促传承、以传承促发展”的工作原则,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形成了“优势项目引领、品牌项目扶持、濒危项目抢救”的多元化保护格局。鼓励传承人积极申报传统工艺工作站、传统工艺就业工坊,充分依托传统工艺带动就业和稳定增收。阿左旗金钢马鬃绕线丝绣有限公司与额济纳旗萨仁格日勒毛毡刺绣工作室被评为自治区非遗就业工坊,为残疾人员、家庭困难人员提供免费学习和就业机会,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记者走进阿拉善盟国家级非遗项目马鬃绕线堆绣唐卡自治区级传承人陶格日勒的自治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马鬃绕线堆绣唐卡传习所展厅看到,这里的展品色彩绚丽、内容丰富,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欣赏、拍照留念。展厅里,大到设计制作,小到悬挂摆放,每一个作品都凝结着传承人陶格日勒及其弟子们的心血。

“我们的作品经图样设计、剪裁、贴布、绕线、堆制、缝制等19道工序制作而成,有立体感,不易变形,能够长久收藏。2021年6月,蒙古族唐卡(马鬃绕线堆绣唐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希望能做更多好作品、带更多好徒弟,把这一非遗项目好好传承下去。”陶格日勒说。

据了解,2019年,阿拉善盟印发实施《阿拉善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该盟还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非遗在苏木镇”“非遗在街道社区”、建设地方非遗馆、推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配套改建新建传承体验中心等重点工作纳入规划。阿拉善盟积极组织申报自治区级(骆驼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黄河流域、长城沿线非遗调查,对全盟非遗代表性项目和资源进行科学、准确、全面的调查,掌握其种类、数量、分布情况和存续状况等,完善非遗档案,推动黄河、长城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

据统计,截至目前,阿拉善全盟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保护项目9个、自治区级62个、盟级113个、旗级23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位、自治区级88位、盟级292位、旗级816位;建立了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文化艺术之乡7个、非遗就业工坊2个、非遗旅游体验基地2个、非遗传习基地2个,以及盟旗各类非遗传承基地66家,16个非遗项目入选盟级“名师带徒工作室”项目名录;4条非遗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入选自治区级非遗线路,现有5个自治区级非遗教育实践基地,4个非遗特色村镇、街区,6个第二批自治区传统工艺振兴项目,为该盟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记者 刘宏章 通讯员 闫琛琛)

标签:

相关新闻